全媒体记者 杨亚玲 通讯员 谭朝荣 康林源
(资料图片)
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漫山遍野。细嗅微风,花香轻浅。初夏,“世界硒都”的村村寨寨再次掩映在花海中,土豆花儿又成为这个夏天的主角。
深入践行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沿着打造布局合理化、种植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生产龙头化、销售市场化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紧盯建成恩施市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目标,恩施市三岔镇将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久久为功,将一颗颗小小的土豆串成科技链、产业链和致富链,谱写一曲“米拉”之恋。
一
一株、两株、三株……5月15日,在位于三岔镇汾水村的恩施市丰旺土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繁基地,技术人员忙着对马铃薯脱毒苗进行扩繁。恒温培养室中,一排排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生长中的种苗。
每年,有约35万公斤良种和100万颗原种从这里走出。
“马铃薯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容易受病毒感染,一般种植三年左右就得重新育种,进行脱毒处理。”该合作社负责人郑伟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基地繁育的马铃薯品种全为马尔科(又名“米拉”)。
在三岔,这样的种繁合作社共有3家,从原种到良种共有基地1000余亩,充分满足全镇马铃薯种源供给,将产业“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据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镇繁育和种植的马铃薯60%以上都为马尔科。
繁育,只是马铃薯科技链的第一环。
土豆米、土豆粉、硒蛋白肽固体饮料、土豆植物饮料……在恩施硕品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厅,琳琅满目的土豆产品令人应接不暇。
“这些产品是以恩施富硒小土豆为主料,以本地富硒山药、蛹虫草、葛根、茯苓等为辅料,通过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工开发出的产品。”公司总经理谭林海介绍,公司年加工土豆1万吨,产值接近10亿元。通过定价收购农户土豆,直接带动1000余户老百姓增收致富。
科技加持下,原本平淡无奇的恩施小土豆,从廉价食材摇身一变成为三岔镇的支柱产业。
二
“从气调库调运马铃薯,组织工人开展精选分装,每日可精选分装2500公斤左右,包装好的马铃薯一小时后便可摆上城区24家超市的货架,或搭乘‘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成为餐桌上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或进入生产流水线,‘换装’成薯片、硒蛋白等零食及保健品。”恩施市惠生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萍说。
一粒种子孕育一个产业。
气候冷凉、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繁育和种植马铃薯,三岔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和地利,也造就了三岔马铃薯软糯香绵的品质。
目前,三岔镇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年产量近2500万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马铃薯之乡”。
同时,当地党委、政府持续推进马铃薯繁育体系、产业基地、产品品牌等建设,形成“种薯、鲜薯、加工薯”三薯并重和“种繁、种植、销售、加工、科研”五路并进的产业化格局,成为全州重要的优质种薯繁育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和鲜薯深加工基地。
“米拉”名气远播海内外,带来了产业链的持续活跃。
“直播间所有的家人,咱们直播间刚刚开播,推荐的农产品都经过精挑细选。”去年7月22日,三岔镇“网络主播公益助农”首场活动准时开播,历时4个小时直播,共吸引3万人加入直播间,点赞量1.65万,1000余人下单,成交金额超40万元。
三
“今年种了5亩马铃薯,收入预计不低于2.5万元。”5月18日,三岔镇三元坝村大堡山组村民黄武轩在地里挖马铃薯,他头也不抬地跟记者介绍,现在的马铃薯根本不愁销路,可以卖给合作社,也可以通过电商外销,供不应求。
在三岔镇,销售马铃薯的收入只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一环。
“田间赏花、趣味运动会,农事活动体验可好玩了。”连续5年,恩施城区市民王晓朋都参加了三岔镇的土豆花儿节。他说,趣味运动会把饮食、农耕、民俗文化与土豆花儿采风等内容有机融合,网红直播更让土豆花儿香飘“云上”。
从恩施城区至三岔镇沿线的农家乐餐馆,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农家土豆宴”。土豆饭、土豆菜、土豆休闲食品吸引着广大游客,餐饮效益比以前提升了3倍至5倍。
“这样的洋芋饭,他们平均每天要做5锅左右,但依然供不应求。”在三岔镇一家名叫“大树农庄”的餐馆里,客人往来不断。在厨房里,记者看到一口直径约为1米多的大铁锅。每到饭点时,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洋芋饭香。
从2017年起,三岔镇率先在全州范围内举办“土豆花儿开”文旅推介活动,以马铃薯为媒,以傩戏、薅草锣鼓、草把龙、彩龙船等民俗文化和年猪宴、土豆宴等活动为嫁妆,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融合发展,带领村民从脱贫攻坚走到乡村振兴,走向增收致富。